俗话说,消费者的关心无小事,但就是盒马环保袋收费1元这样的“小事”上了热搜。
为什么金额并不高的1元包装费会如此受到市场关注,这背后的市场、环保、消费等关系实际上非常复杂。
消费者关心的到底是1元的量变,还是收费的质变;“限塑令”背景下如何通过市场调节,以量变引导质变,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市场现象。
据报道,盒马APP显示自1月1日起为确保商品妥善送用户的订单商品将使用可降解环保袋包装,同时按照国家“限塑令”等有关政策要求,盒马将有偿提供塑料袋包装服务收费标准为每订单1元。
从消费者视角来看,这并不难理解,钱无关多少,从免费到收费本身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
比如前几年打车、外卖补贴大战,很多消费者习惯了补贴后几块钱打车,或者十几块外卖,在补贴大战结束后价格提高让很多消费者不习惯。
但实际上呢,这些钱并非是从不收费到收费,而是本就存在的费用,只是平台一直都在补贴才会让我们消费者以为是“免费”。
盒马的包装收费也是这样的。以前,盒马通过补贴和福利,给消费者线上订单提供免费的包装袋,只是现在转变为了收费。
消费者自然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尤其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比较突然让我们消费者一时难以接受。
盒马公告显示,线上订单包装收费是由于限塑令对外卖行业的要求。就在2008年《限塑令》首次推出,要求超市等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这成为了塑料袋免费的历史分界点。
《限塑令》刚推出时很多人也接受不了,尤其是大妈们去超市免费的塑料袋用习惯了,突然间小袋2毛大袋3-5毛的收费,争议很大。
时间轮回,限塑向前,从2008年线年的线上收费,如今相关的规定延伸到外卖平台这一年轻人更加习惯的领域,能够说是这一代年轻人应该经历的限塑令,也是当代年轻人对环境保护应该履行的责任。
实际上,限塑这件事情大家是支持的,很多人曾经对于海洋垃圾造成的海洋生物遭受到伤害伤心不已,伤心过后是否应该转变为行动,这个相比消费者心理是明确的。
《限塑令》最早推出的时候,外卖的行业还没有兴起,塑料袋重点使用的领域是线下商超、菜市场等行业。
2015年开始外卖行业爆发,到现在包括商超、药店等在内的零售成为了主要组成部分,限塑令这时候将零售包涵进来,也是法律和法规随着行业发展、适应的必然。
据统计,美团、多点、永辉、大润发,包括此次消费者提到的比较多的山姆会员,都对包装收费1-2元不等。
限塑令中包括了多项规定,包括不得生产0.025毫米的塑料袋、替代产品得到推广等多个限、禁方式。
消费者感受最直接的地方,便是《限塑令》中对塑料袋包装的收费,这可谓是通过市场调节引导消费者习惯的关键一步。
这里要注意的是,限塑令不是禁塑令,塑料制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法规能做到,也应该做的方式,是循序渐进、市场引导地改变消费者的习惯。
比如说,2021年,被称为最严限塑令开始实行,《限塑令》中提到酒店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全国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杯等。
这些是禁止的,对于商家来说,规定明令禁止主动提供,但是对于消费者,提出需要也不会收费。
实际上我们正真看到,现在酒店很多已经自觉遵守规定,并且规模较大的连锁酒店也开始提供(非主动)可降解、可回收的环保一次性用品。
也是从这天起,星巴克等咖啡饮品行业,消费者再也用不到塑料的吸管,取而代之的是纸吸管。
“纸吸管夺走的快乐”这是当时法规实行时消费者的普遍吐槽。但是话说回来,吐槽归吐槽,如果消费者也同时这件事情大的方向是好的,那么吐槽完了还是要接受,不就是这一个道理吗。
塑料袋的使用场景很多,并不能一禁了之,应该限制用量,引导方向。其中收费就是重要的市场调节办法。
平心而论,如果不收费,消费者必然会产生少用就是吃亏的心理,不用怀疑任何一个大妈在超市扯免费塑料袋的劲头,也不要低估任何一个高知分子在免费的塑料袋面前会克制自己少用两个。
自2020年《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北京市各级政府进行过多次专项行动,主要对门店可降解塑料袋使用情况做检查。另外,北京地区环保人士也对公司进行监督,发现企业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会进行举报,为此山姆全部门店、七鲜和叮咚买菜部分门店线上都改用了可降解塑料袋。
今年以来,深圳市监管局频频公布行政处罚公示,其中多家有名的公司因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被罚款1万元,因为使用PP吸管被罚款1万元。
《限塑令》既然是限塑令,那就不能一刀切。不能免费提供塑料袋,同时,也要提倡环保的塑料袋来代替。
科普一下,环保塑料袋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根据我们国家可降解塑料的国家标准GB/T20197-2006《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可降解塑料被分为可生物降解塑料、可堆肥塑料、光降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四类,在外卖场景中常常看到的是光降解和生物分解塑料。
先说光降解塑料,其原理是被光照射后能发生降解,这中间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制品一旦被埋入土中,失去光照作用,降解过程就会停止;其二是光降解后形成的微塑料,依然对环境有影响。
有学者认为,光降解塑料袋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还是PE,虽然发生了降解,但只是把大片塑料崩碎成肉眼看不到的小碎片,PE材质本身还存在于自然界中。
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无毒先锋”行动发起人毛达也曾公开表示,“现实中,光降解或热氧降解塑料只是把原本的塑料加速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不但无法被环境吸收而且还会造成微塑料的污染,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海洋环境造成危害。”
生物降解塑料袋就比较好理解,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完全分解为低分子化合物的塑料。 其特点是贮存运输方便,只要保持干燥,不需避光,应用场景范围广,不仅能用于农用地膜、包装袋,而且大范围的使用在医药领域。
不少专家学者觉得,只有生物降解塑料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可降解”,生物降解塑料有聚乳酸PLA、PBAT等,能在一定条件下降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国家市场监管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已于2021年11月发布了GB/T 41010-2021《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明确定义了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标识,并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目前,大多数盒马鲜生门店中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主要是PBAT和PLA等材料构成的生物可降解包装袋。
因为最严限塑令的发布,PBAT和PLA等需求增大,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从7000元每吨左右上涨到3万元每吨,此后价格略有下调但是依然高于2021年前。
近些年来,大企业逐渐重视ESG。说到ESG,很多普通消费者可能不是很熟悉,简单来说就是减碳和环保。
过往,都是提倡消费者减碳和环保,如今,慢慢的变多的大企业主动加入到其中,给整个商业形态带来了不少的主动改变。
比如说,盒马也在全国门店逐步推行纸基和可降解餐具,由此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同时,盒马也在仓库、门店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折叠框、保温箱来替换一次性用品。此外,盒马也在积极推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加工中心的废弃塑料周转筐作为原材料,经过循环再加工制作成新筐投入内部循环使用。
盒马作为首家且唯一的商超公司参与了《GB/T 41010-2021 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及《GB/T 40553-2021 塑料适合家庭堆肥塑料技术规范》的国家标准制定。
另外,盒马通过消费端助力环境改善的行动近年来持续进行。在3月31日截止的2023财年内,盒马实现了部分主要PET盒包装商品的单包装降重约 5%-13%。
种种行动,都表明盒马作为头部企业,始终将环保践行在消费的所有的环节中。确实,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如果不做这些事情,确实是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做了,就会对环境带来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环境保护不只是消费的人的事情,不只是教育消费者提高认知,企业作为消费的重要角色,若企业都做不到,又当如何去教育消费者呢。
2023年,6月,盒马正式成立可持续发展部,将推动农业和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作为重点工作,推动全价值链开展积极的气候行动,减缓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同时提升产业链的气候韧性。
2023年12月,盒马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发布了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订单农业体系,展示了盒马在北京平谷和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开展的气候适应型农业和供应链行动。据了解,盒马已经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上,有了较完善的框架体系,接下来WRI(世界资源研究所)也将与盒马一起为全球农业从业者探索气候适应之路。
确实,限塑令的目的是减少使用,而不是必须收费,不能死板地执行,详细情况还要具体执行。
盒马客服也在事发后回应,如果购买的物品不要使用到塑料袋,例如大米、成箱水果等,能联系售后处理。针对有网友反映的,取消订单不退包装费的问题,工作人员表示,会根据每个订单的真实的情况处理。
另据南方都市报,盒马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盒马于今年起逐步在全国的盒马鲜生的配送场景上线生物可降解外卖包装袋,力求在外卖场景同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该负责人还表示,顾客在收到商品后,可根据其真实的情况选择要不要包装袋,盒马会根据顾客具体的诉求做退费处理。
据了解,盒马已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正,对于大米、牛奶等商品不需要包装的订单,系统已经默认不使用包装袋。
所以我们回头看这件事情,也是限塑令推进过程中,企业和消费的人之间理念、产品的一次交流、一个插曲。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