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让你备受折磨的母女关系:理解边缘型母亲》,[美]克里斯蒂安罗森著,王思睿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虽然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比否认这件事情困难,但意识到不正常就是迈向正常的开始,不逃避,打破边缘型人格的影响,让问题终结在自己这一代,才能培养出心理更健康阳光的孩子。
父母有好有坏吗?在中国传统孝道观念中,对父母的尊重是家庭传统伦理的基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又对自己有养育之恩,怎能挑剔父母的不是呢?
然而,在真实世界中,有一定的问题的父母比比皆是,有些轻,有些重,但对孩子来说,不论轻重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印记。父母双方中,母亲从怀孕到生产,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所以母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最大。
《超越让你备受折磨的母女关系理解边缘型母亲》(以下简称《边缘型母亲》)一书,就从一个个事例剖析,让大家意识到,一位心理不健全的母亲,即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怎么样影响孩子的心理乃至他们的一生。
本书译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王思睿跟朋友推荐《边缘型母亲》时,用了“重口味”三个字。
在书中,读者可以读到曾经遭受过的母亲,因为看到她的丈夫与女儿拥抱,就幻想她的女儿也遭受,进而报警的案例;也能够正常的看到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让他们感觉被囚禁在秘密的监狱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童年的恐惧会转化为憎恨,甚至可能会导致他们成为嗜虐的连环杀手,“因为只有死掉的女性才不会侮辱他们”;有些母亲则会让孩子变得消极、易碎、迷茫,“有时会为了孩子奉献全部的热情,有时却又完全忘记他们的存在”
虽然都被称作边缘型母亲,但作者又将她们分为四类,即流浪者型母亲、隐居者型母亲、女王型母亲、女巫型母亲。无论哪一种母亲,都会让孩子在生长过程中内心变得割裂与混乱,无法分清现实与想象,这一些孩子要么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而憎恶自己,要么感觉自己完美无缺而不断掩埋真实的自己,以维持完美的假象。
书中写道: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子女从不知道这一分钟母亲对自己是怎样的感觉,下一分钟母亲又会对自己是怎样的感觉。就好像在玩“她爱我,她不爱我”的数花瓣游戏一样,母亲的情绪状态可以突然之间就从温情脉脉变为勃然大怒,导致孩子处于一种不确定且不安全的情绪环境之中。
尽管书中探讨的多是母亲对孩子特别是女孩的影响,但是王思睿却向读者着重推荐书中的第八章“童话式的父亲”。王思睿指出:“书中的母亲在家中为所欲为,难道没有人好奇父亲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吗?”
书中将与边缘型母亲结合的父亲也归为四种类型,即青蛙王子、猎人、国王和渔夫。流浪者型母亲通常会与青蛙王子结婚,因为她渴望被人拯救;隐居者型母亲希望猎人作为伴侣,因为猎人能够怜悯并保护她;女王型母亲则可能会嫁给自恋者,即一位国王,他的地位、财富和社会地位可以帮助她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女巫型母亲的配偶则可能是渔夫,她能够控制对方,对她俯首听命。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青蛙王子可能真的很享受做一只青蛙,他们不会参与到家庭情感生活中;猎人型父亲则会微妙地鼓励着孩子容忍隐居者母亲的虐待行为,不承认孩子的感受,牺牲孩子,进而维持丈夫妻子的关系;国王们则拥有更强烈的虚荣心,他们和女王型母亲可能更容易用爱和成功绑架孩子的人生;至于渔夫,在女巫型母亲面前,他们往往放弃了自己的意志,成为妻子的“帮凶”。
在心理学中,对于上述四种父亲也给出了心理动机分析,心理学家认为,当青蛙王子、猎人、国王和渔夫都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也曾陷入痛苦中,无人理睬,也无人拯救。心理学家艾丽斯米勒在《你不会意识到:社会对儿童的背叛》中警告道:儿童无法自己整合现实。他们没其他选择,只能压抑自己的创伤体验除此之外,成年人谜一般的沉默,以及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他们在阳光下宣称的道德准则之间的不一致,都会在儿童心中引发难以承受的困惑,孩子们无另外的应对方式,只能压抑。
“我过去翻译的书籍基本集中在科研和教科书,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近十年来它都在亚马逊网站的TOP名单上,它兼具专业性、科普性和可读性。”王思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道。
探讨母子关系乃至原生家庭对儿童心理影响的书籍,很难在国内市场见到原创作品,基本都是翻译书籍。王思睿解释说,这种差异源自中外的文化背景和中外对心理诊断的标准差异。“而且,欧美民众比我国百姓更容易承认和接纳心理疾病。”
但是,诊断标准和接纳程度不同并不代表我国的家庭关系更正常。王思睿就曾在培训课堂上遇到学员提问,“为什么有的男人生理年龄已超越30岁,却还能在母亲面前,甚至母子可以共用卫生间毫不避讳?”王思睿说,“这已不再是妈宝的问题,而是典型的边缘型母亲养育后遗症。”在《边缘型母亲》的书中,作者总结了这种类型母亲的特点:边缘型母亲可能因为早年间心理创伤,将所有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无法在心理上与孩子分离。“无法分离现象的背后是没有边界感。”王思睿解释道。
边界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而不管他们是否成年,甚至有些母亲不能接受孩子的独立,而用经济和所谓的爱来钳制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边缘型母亲》一书的引言中提到,在美国,存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大约有600万。而且,这种障碍是可以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所以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但是鉴别边缘型人格障碍相当困难,因为他们往往表现为不同症状。
“尽管我国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我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家庭是个整体的观念,这会让父母与孩子的边界感更难划定。也就是说,在我国存在类似问题的家庭不在少数。”王思睿表示,“我希望读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会有所反思,更希望当他们对原生家庭与自己的行为产生迷惑时能够找到一点答案。如果他们可以想到自己的父母和自己存在这类问题,就是处理问题的开始。”
如果症状并不明显,王思睿建议或许能够最终靠看书等方式纠正自己的行为,如果症状严重,那么寻求专业帮助必不可少。虽然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比否认这件事情困难,但意识到不正常就是迈向正常的开始,不逃避,打破边缘型人格的影响,让问题终结在自己这一代,才能培养出心理更健康阳光的孩子。